您的位置:首页 - 物探文化 - 职工文苑

职工文苑

大别山的地质队员

发布时间:2016-05-23作者:阅读数量:1294

    2015年度我队承接了省公益性地质勘查项目——“1/5万燕子河、张家嘴(省内)、上河街、漫水河幅地球化学普查”,该项目是安徽省2015年度唯一一项地球化学普查项目,也是我队首次承接省级公益性地勘项目, 项目工作区位于大别山腹地,工作面积达1540平方公里,跨越三个县,地形环境条件极差,施工难度大,是我队历史上时空跨度最大、投入技术力量最多的一个勘查项目。主要野外工作是开展水系沉积物测量,以圈定各元素的空间分布、富集程度及异常,为找矿提供靶区和第一手资料,目前,水系沉积物样品的采集工作已圆满结束。
感谢命运的安排,为我这个新入行的地质工作者参与这个项目。该工作区以往地质工作程度低,地质找矿成果少,找矿潜力较大,我们要在这个地方努力探寻宝藏,为革命老区的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大别山处于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上,最高峰白马尖海拔1774米。清晨炊烟斜上时,地质队员沿着山间蜿蜒的小河,顺着山谷的石子路探索。我们翻过陡峭的山峰,钻出茂密的林子,有时身体避免不了被植被留下些疤痕。在群山之中行走,不时也会看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风光,只是人烟稀少;偶尔也见到“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山中人家,可多数时间呈现在眼前往往是“空山不见人,清泉石上流”的寂静与荒芜,时常是艰辛之余还得接受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考验,虽说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悦,但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也。
近年采茶和砍柴的人少了,山林植被就“任性”生长,原有的小路逐渐消亡,难以找到了,要想较顺利上山只有请山民作向导,可当地年轻力壮的人都出外打工了,留下的多是些老弱妇孺,他们又多数是不懂普通话,我们只能根据语境猜测他们的方言。早年在南京矿路学堂系统学习地质科学,后又撰写了《中国地质略论》的鲁迅先生有句名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是地质工作的真实写照,勘探队员山一程,水一程,独身向密林深处行,也无风雨也无晴。只有找到了矿,才会有人来走。走的人多了,自然会有土路、石板路、柏油路、甚至高速公路、铁路……
    在白马尖附近采样时,早上出发时海拔是600多米,完成任务时的海拔是1648米,民工还得负重十几袋土样。一次,早晨出发时是阴天,可到山上后遇到大雾弥漫,能见度极差,失去了方向,为了按设计要求完成采样任务,我只能运用手中的GPS,罗盘和地形图确定路线,在阴湿空气中艰难前行,又要注意脚下的安全,还要鼓励民工,提醒他也注意安全。还有一次,同事采样快结束时山上下起了雪,到了山脚却是雨,连民工浑身都被雨水淋湿透了。同事小林有次被分到了一条较长的河沟,包括22个采样点,他不得不六点多起床。
    我们野外工作有时不得不两个人睡一张床,中午不得不在山上抽空吃干粮,那时保温杯里的水也已变凉了。冬天爬山时衣服穿厚了会热,可干完活等车时衣服薄了又会冷,有些民工大妈只好上山时脱掉棉袄放在路边,干完活等车时再穿上,如果回来时不经过原来的路,她就只好带着了。有时候天冷会冻坏水管,常常没有热水,也就无法洗澡,对于干了一天活辛苦非常的大家来说,这是难以忍受的。
地质队员少有时间陪伴家人身边,我们的项目负责人汪令祥白天要开展检查及样品加工工作,晚上还要整理资料、分解施工任务,经常是到很晚才能休息,大家生活上的困难和施工中的问题,都要找他解决,他总是尽力处理好具体事务,把问题尽力消化在项目组、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他家里有仅几岁大的女儿也很少有空回家抱一抱、亲一亲。另外三个月只有七天的休假,可来回路上就用了两天。另一位同事妻子刚生完孩子没多久,为了保证工期就离开家奔赴工地。
    中秋节那天,我们项目组人员都没有回家,住在一个群山环绕的小镇上,小镇中河道两侧堆积的居民生活垃圾让人仿佛回到了九十年代的中国沿海,夕阳下街道上行人寥寥,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家照常营业的小饭馆,昏黄的灯光下弥漫着刺鼻的烟味,这种情景让我更加想念远方的家和久违的亲人,好在单位安排了节日会餐,且刚巧新闻联播里播放着国家领导人慰问一线职工的画面,这让我在他乡感到了一定温馨。
我们这群来自安徽、四川、广西、陕西、河南、河北等地的小伙子,为了职业的理想,为了国家的富强,或许也不过就是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生活,离开家乡,背起行囊,在他乡跋山涉水寻找矿藏。我们很多人也是上有老、下有小,不能奉孝于膝前,不能与子女共成长,成为青春难解的遗憾。
    回首往事,凶险有过,艰辛多多,但后悔未曾。地质人的艰辛、无奈、牵挂、孤独、苦涩,自然也都经历过,但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正如《勘探队之歌》所唱,“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冯杰  供稿)

后记:尽管地质工作不论寒来暑往,总要爬山涉水,但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这种精神如同月印万川一样,引领人类创造知识和财富,社会从蛮荒愚昧迈向富强文明,时代从封建专制到民主共和,事业从外交国防到地质勘查。它也激励着我们走过“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的野径,来到“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岩壁边采土样做标记。这个时候,在亿万年已存在的岩石面前,我们感叹自身只是“万古长空”中的“一朝风月”,真切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方面,当前消除贫困已成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扶贫攻坚也是中国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任务,而运用科学技术开发矿藏的地质工作者正好奋斗在贫困地区第一线。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言,“对科学技术的追求不是为了自得其乐、争强好胜、高人一等、追名逐利、争权夺位,或其他类似的卑微目的,而应是为了改善生活。”我们相信,本次大别山的工作必将为积淀着红色基因的大别山老区做出积极贡献。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教育部推进实施了慕课模式(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其理念是允许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免费学习任何知识,也就是说,只要一个数据终端就能打破获取知识的时空限制,从而丰富我们的野外生活,并根据兴趣提高相关找矿技能。
因此,我们要有一颗丹心献地质的热情,更要承担起红专并进找好矿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