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工程师周正宝:雪莲花开在我心
编者按:在支援西藏的队伍中,有这样一些地质人:他们几年来克服高原缺氧,环境恶劣等困难,为西藏寻找着宝贵的矿藏。他们不计个人得失和辛劳,把智慧和汗水奉献给了高原。他们既是坚持走群众路线的干部,又是技术过硬的专家。作为其中一分子,物探队的物探工程师周正宝到西藏已经整整3年了。3年里发生了哪些故事,有哪些感触?让我们走进这个援藏干部的工作和生活,品品援藏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最酸楚:当家人送我的时候
通讯员:听说,你去援藏时,家人是反对的?
周正宝:刚开始,家人的确反对过。2010年夏天,我报名参加援藏,通过层层严格的体检、审查后,终于成为了安徽省第四批援藏专业技术干部。得知我要去西藏,家人极力反对和不理解。他们想不通一个物探工程师去西藏能有什么作为,更担心我的身体吃不消。经过我多次细致、耐心地劝说和保证,他们才有点理解,然后开始支持。援藏人常说一句话:“一人援藏,全家援藏。”的确如此。这几年,我在西藏,完全顾不了家里,家人付出了很多。至今想起3年前家人送我时哭泣的情景,我的心总是隐隐作痛。
最喜悦:当藏族同胞给我献哈达的时候
通讯员:刚到西藏时感觉如何?
周正宝:2010年7月10日,我们援藏人员乘坐的飞机缓缓降落于拉萨贡嘎机场。一下飞机,我就感受到一股浓烈的民族气息。身着民族服装的藏族同胞早已列队迎候。他们载歌载舞、夹道欢迎我们。当藏族青年男女们唱着《多彩的哈达》,手捧圣洁的哈达和浓郁的鲜花,端着香甜的酥油茶和清纯甘美的青稞酒,迎面向我们走来时,我非常感动。来西藏之前我做了一点功课,了解这是藏家人对客人最美好的祝愿。面对这样的盛情礼遇,我感觉自己肩负的使命更神圣了。
最难受:与恶劣环境作斗争
通讯员:还适应那里的环境吗?
周正宝:西藏美不胜收的蓝天白云,晶莹剔透的雪山,奇异的地形地貌,瑰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民族文化和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让很多人倾心和神往不已。然而,到西藏后才发现,缺氧以及高原反应才是第一感觉。稍有不慎普通的感冒就会引起胸积水和肺水肿。虽然我经过体检选拔,身体素质比较过硬,但在这里,头晕、恶心、胸闷、头疼、流鼻血等症状还是依次出现,晚上经常睡不着觉,必须得服用安眠药。
我告诉自己,我是带着神圣使命来西藏的,当然不能被这点困难吓倒。2012年4月,由于受援单位的野外项目工作的需要,我主动要求到阿里、那曲等条件最艰苦的项目组去。经过三天的长途颠簸,我们冒着大雪来到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工区龙尾错边上。缺氧使我的头有点痛。到夜里十二点多钟,准备睡觉时,我第一次发现脱衣服是这么辛苦的事。我一边脱衣服一边大口喘气,歇了好一会儿才钻进被窝。
第二天早上醒来,被子上半截是雪白一片,刚开始我还以为帐篷漏雪呢。原来是夜间零下二十几摄氏度,鼻子呼出的水汽很快就凝结成霜落在被子上。难怪同事之前提醒我去可可西里要多带几床被子。
受援单位的同志很关心我的身体,我一边暗自鼓励自己,一边对他们说:“只要精神不垮塌,身体上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最担心:时时可能出现的危险
通讯员:去年,有几名地质队员在可可西里失踪,据说那里挺危险的,你们在那儿是什么样的情形?
周正宝:在藏北从事地质工作,危险时刻伴随在左右。
海拔5000多米的地方,在无人区处处都是山没有路,西藏的湖都为咸水湖,连生存最基本的淡水都没有,到了夜里温度下降到零摄氏度以下,还有暴风,如果不能及时归队可能会被冻死。无人区还会有狼和熊等大型食肉动物出现,对人的安全也造成威胁。收工后,外出寻找被困人员是经常的事。我一个同事的车子开到雪沟里,就剩下车尾一点点露在外面,到夜里12点多钟找到他时,他手和脚已经冻麻了。他那句“我都要快绝望了”让我至今印象深刻。今年7月我们来到色林错边上,这里刚好进入雨季,大暴雨把帐篷四周的人工排水沟淹没了。因为突如其来的暴雨,外出工作的一名人员当晚没有回来。我们在雨中整整寻找了一夜,才找到他。
工区太大,东面临近青藏铁路,西面接近克什米尔。任务区面积达8万多平方公里。2到3天就要搬一次帐篷。什么叫居无定所,大概就是我现在的状态,早上天没有亮就要起床,拆帐篷,装车,赶路。由于我们近期经常搬家,只能使用单层帐篷,这种帐篷轻,便于运输,但不保温。白天太阳能把帐篷里烤到近50摄氏度,到了夜间帐篷里温度就只有几摄氏度了,真是冰火两重天。
遇到有可饮用水的地方,我们就停下来烧点开水,泡一碗方便面充饥。藏北地区的水大部分是不能饮用,这里的河流都是内流的,数百万年过来,水中的盐分、重金属等有害成分非常高。听说,解放军第一支进藏部队——先遣连,误喝了当地人称为死人沟里的水,最后几乎没有几个生还。
危险很多,但我没什么好抱怨的。有时,我会哼唱《勘探队之歌》给自己打气。“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丰富的矿藏……”
最紧张:时间紧,任务重
通讯员:能介绍下你们的工作吗?
周正宝:过完五一后,我随项目组来到阿里地区。我们西藏项目组总共承担3个国家项目,任务重,野外工作时间短。我所在的项目组承担的项目为《15万龙荣地区区域化探》、《15万先遣地区区域化探》、《125万尼玛区、多巴区、热布喀、申扎县区域化探》。项目普查范围大约4.5万平方千米,需要完成四万个左右样品采集,其中90%以上的区域为无人区。本项目总共安排5名技术人员,28名采样工,12名司机,5名后勤人员,共计50人。由于西藏野外的特殊性,我们只能住在自带的帐篷里。每个帐篷8~10人,吃饭、工作、睡觉都在帐篷里,工作的辛苦、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
由于野外工作时间短,任务重,我们每天早上带上馒头、样品袋等必备物品,骑上摩托车趁着清晨一缕阳光出发,天快要黑时才能回到帐篷里休息。无论在外遇到了什么困难,手中的样品从来没有丢过。
最自豪:为雪域高原奉献
通讯员:援藏三年,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周正宝:援藏三年,有孤独,也有快乐;有艰辛,也有收获。喜马拉雅山拓宽了我的视野,雅鲁藏布江净化了我的灵魂。
3年里,我更加热爱为之奉献的这片土地。2011年7月19日,作为援藏干部,我很荣幸地参加了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大庆活动。通过这次活动我了解到,一个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西藏正呈现在世人面前。
今年清明节,我们拉萨援藏干部去了拉萨烈士陵园,在孔繁森同志的墓前,我们对老一辈援藏干部表达了深深敬意和思念。身为一名援藏工作者,我要学习孔繁森同志奉献雪域高原,克服困难,扎实工作,坚决完成援藏任务。 (房后红)
(注:该文章曾刊登在7月12日《中国国土资源报》6版)